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中医认为,脂肪肝属于 “积证”,在古代医书《内经》里被称为 “肝之积,曰肥气”,所以也叫 “肥气病”。简单说,就是体内多余的脂肪在肝脏里堆积太多,导致肝脏功能失调、疏泄不畅,出现一系列问题。
主要有这几个原因:吃出来的问题:管不住嘴,要么暴饮暴食,要么特别爱吃油腻、肥肉、甜食,或者喝酒没节制。吃进去的东西太多,身体消化吸收不过来,多余的脂肪和湿气就会在体内停留,慢慢堆积在肝脏里,时间长了就成了病。气不顺、湿气堵:情绪不好,比如经常生气、郁闷,会让体内的气运行不畅;或者不小心受了外界湿气的影响,再加上自身也容易生湿,气和湿堵在一起,会影响脂肪的正常代谢,让脂肪在肝脏里越积越多。瘀血堵在肝脏:以前受过外伤,或者生病时间太长,体内可能会有瘀血。瘀血堵在肝经里,气就没法顺畅流通,脂肪和湿气也会跟着在肝脏里 “扎根”,和瘀血缠在一起,形成有形的东西堵在肝脏里。身体器官变虚弱:不管是外面受了风寒湿气,还是饮食不规律、过度劳累、性生活不节制,都可能让身体正气受损,导致脏腑功能失调。脾虚了,消化湿气的能力就弱了,湿气聚多了会变成痰;肾虚了,调节水液的功能下降,水湿会在体内积蓄。这些痰湿、瘀血之类的东西,都可能堆积在肝脏里引发疾病。总的来说,脂肪肝就是因为吃太多油腻、喝酒没度、受了湿气影响,或者身体器官变虚等原因,让多余的脂肪在肝脏里堆积过多导致的。
中医辨证施治:精准应对不同脂肪肝类型中医治疗脂肪肝,核心是 “消脂攻肥”,同时辅以 “扶正”,关键在于分清虚实、辨别寒热、区分痰瘀、确定涉及的脏腑,再根据患者体质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1. 痰源阻遏型证候特点:体型偏胖,胸胁和肝区胀闷不适,眩晕头重,肢体沉重,乏力腹胀,纳呆口粘,间有恶心欲吐,舌苔滑腻,脉弦滑。治法:化痰祛湿,理气消积。代表方剂:泽泻饮合京三棱丸加味。基本处方:泽泻、白术、鹿衔草、三棱、枳壳、苍术、法半夏、莱菔子、海藻、甘草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加减法:若痰湿化热,出现口干便秘、腹满痛,可加厚朴、虎杖通下清热。若全身肌肉酸痛明显或下肢水肿,加木防己、桂枝通阳化水消肿。2. 气滞血瘀型证候特点:胁肋疼痛或有包块,心胸刺痛,面色黧黑,皮下瘀点,舌下静脉曲张,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,脉沉涩。治法:行气疏肝,活血化瘀。代表方剂:肥气丸和鳖甲丸加减。基本处方:青皮、当归须、苍术、莪术、三棱、鳖甲(先煎)、枳壳、大黄、木香(后下)、桃仁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加减法:若夹有痰湿内阻,肢体疲乏无力、舌苔腻者,去大黄,加泽泻、荷叶以增强利湿、化浊、降脂作用。若气滞血瘀化热,伴有便秘、口干者,去当归须,加入虎杖以清热攻下导滞。3. 肝郁湿阻型证候特点:胁下胀痛,时而作痛,胸闷不适,口干便秘,舌淡红苔腻,脉弦有力。治法:理肝化痰,散结消积。代表方剂:大柴胡汤加减。基本处方:柴胡、黄芩、芍药、法半夏、枳实、大黄、大枣、生姜、海藻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加减法:若肝郁化热明显,症见口干便秘、烦躁不安、黄疸者,加入虎杖、龙胆草、茵陈蒿清热利胆退黄。若湿郁寒化,症见胸闷作呕、舌淡胖苔滑者,去黄芩、大黄、海藻,加入苍术、厚朴以燥湿化浊、导滞通阳。4. 肝肾阳虚型证候特点:肥胖乏力,肝区满闷,腰酸腿软,阳痿,阴寒,舌淡,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治法:温补肝肾,散寒消积。代表方剂:东垣肥气丸加减。基本处方:人参(另炖)、厚朴、茯苓、泽泻、苦楝子、延胡索、全蝎、熟附子、石菖蒲、独活、丁香、肉桂(焗服)。加减法:本型多伴有便秘不通,加入枳实、白术、干姜,能行气导滞泄浊。若肝肾阴阳两虚,上方去熟附子、全蝎、丁香,加入肉苁蓉、何首乌、旱莲草以养阴和血。单方验方:简单实用的辅助疗法对于湿热瘀结实证为主的脂肪肝,还可以试试这些简便的单方验方:
三轮减肥茶:取玫瑰花、代代花、茉莉花、川芎、荷叶各适量,每日 1 包,开水冲服。轻身饮:用番泻叶、泽泻、山楂、草决明各适量,水煎后代茶饮用,适合胃热脾虚者。山楂 15g、丹参 18g,水煎服,每日 1 次。桃仁 10g、茉莉花 15g、三七 6g,水煎服,每日 1 次。茵郁汤:茵陈蒿 15g,郁金、香橼皮各 10g,柴胡 12g,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祛脂饮:山楂 30g、泽泻 15g,水煎服,每日 1 剂,有降脂功效。祛脂复肝神剂:丹参、茵陈蒿、黄芩、生山楂等份,研成细粉,每次 6g,温水冲服,每日 3 次,30 天为 1 疗程。中医治疗脂肪肝讲究辨证施治,再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,长期坚持,才能更好地清除肝脏脂肪,保护肝脏健康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用药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